孩子小学前,是否需要认识拼音和汉字,认识多少合适?汉字应该有什么样的基础,孩子是否需要提前学习这些知识?
首先,要认清“汉字”的属性,否则研究及探讨的方向容易脱轨。就是“起步”的出发点要正确、准确、真确,否则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。以上被问到的问题,不能简单看成是学前教育的问题,其实更是历史学、人类学、行为学、心理学、逻辑学、考古学、语言学、文字学、环境学、哲学、汉学、遗传学、发展学、演化学、视觉艺术、中华哲学等的综合问题。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,是民族传承的问题。我们需要严密思考、严谨对待及严肃处理,达成中华文化承先启后的使命。
中华文化的精神都藏在“汉字”里,而不是在拼音。每个汉字承载了先哲看事物的角度及待人接物的态度,都藏着前人对因果关系及思考逻辑的观念,这是其他文字所承载不了的。这正是孩子需要认识的中华民族的智慧。
超越五千年的汉字历史,是我国中华文化的宝藏。学习汉字的基础起步点应在于始源历史、演化过程、成果传承的感激之情上。再与中华民族文化历史连成关系的血脉紧扣的相连认知,(正如有的学者说“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血脉”),就是理解先哲逻辑思考的角度与方向。这种情感的心理感受获得,令孩童得以对中华文化产生热爱。继而才是孩童的应用表达能力培育问题。需要培育的是精神文明的文化自信,而不是功利主义地教孩子的识字数量。
字源学家称甲骨文就好像有意识的孩子所画的图画,生动又写实。造字先哲经过长期观察,与每位孩子从画到字的发展都是一致的,先图后字。汉字依赖字型而构,属于视觉字;西方文字依赖字音而构,属于听觉字。所以汉字教学要将其根本,以视觉整体形象记忆传承汉字文化的精髓及独特性。
汉字的基本特性就是象形。象形文字就是事物轮廓的组成,像是孩子画的画。大脑的左、右有不同功能,处理文字的属于左脑的工作,而处理图像是属于右脑的工作。就是说汉字实在是体现协同左右脑全脑学习的一种存在方式,完全符合学前儿童的发展特征。这种原始造字基础,让幼儿动手反复做不同造字的游戏工作,重其形、重其义、重其声三者兼具,先从重其形出发;又以动态学习阶段喜欢动手的幼儿体验前人造字的过程,引导孩子从参与到专注地投入。
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离不开农耕文明,发现农村隐藏着很多基础汉字。如田、牛、木、马、虫、刀、丝、水、土、豆、米、舟⋯都是汉字的部首。可带孩子到农村找寻这些隐藏了的“部首字”。请孩子先把这些事物以画图方式画出来,再把这些图像说明一下,现在部首字的源头都与他们看见的是相近,有时甚至一样。让孩子先取得共鸣,然后再投入继续学习。
从殷墟发现甲骨文后,历史学家、文字学家及古迹学家等等都欣喜若狂。如果让孩子感受这种喜悦,这样有助学习动机的产生。如何善用儿童发展各阶段的特征作教育主要手段,是学前教育的责任。心理发展的萌芽尽在婴幼儿阶段,我们给予丰富的中华文化环境,孩童都能吸收,这些为日后作为中国人基础人格的重要元素,这一切尽在我们的文化教育环境设置的布局内。善用孩子动态学习的自行探索,让其自主发现“汉字”的精彩,而产生惊喜。这种惊喜的喜悦情感,能助长为兴趣,推动孩子持续探索,有助建构探究汉字文化的基础精神力量。
写字之前必须经历画画,画画就是孩子写前准备最好的工作。孩子的小肌肉成熟后,可以让孩子画出部首字的轮廓。让这张部首字原始图与现在的汉字比较一下,再把象形文字演化成现正采用的楷书过程,做成四阶段含错误纠正效果的拼图,让孩子自行操作。认识这个汉字演化过程,把最后阶段的字体做成砂纸字/毛绒字,让幼儿可以用手指描写字的表面,以肌肉记忆产生铭记效果。
劳动创造了人。劳动是人类与环境互动产生功能的工作,这种勤劳的生活态度,尤其突显华人优点与特质。其中汉字构字特色,是使用劳动工具的自身形态而突显出来的,尤其能吸引喜欢观察及正在学习动作、行为阶段的幼儿。在学前阶段认识汉字,对华人的人格成长是绝对可产生积极正面的效益。
经验不丰富的幼儿,对万事万物都产生好奇,学前教育者都应该善用幼儿对环境的敏感性来协助教育成功。他们的热情和认真都是对万物产生情感的重要基础阶段。我们不应错过儿童发展特性的黄金时期,否则日后便会事倍功半。尤其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基础阶段,更需把握。这种情感是人文精神基础的归属感泉源,是协助万事万物都敏感的幼儿产生民族归属的感觉。善用“铭印”的先入为主心理现象,不要错过掌握人格建构的时机,培育出不折不扣热爱中华文化的中华儿女。
学习中华文化,不应看成等同于学习书写汉字。作为书写工具的小手肌肉还未成熟,对文字意识还未形成,便压迫幼童执笔书写,当然是不正确。不应一刀切,停止一切让孩子接触汉字的机会,这是十分危险的。需要的是想方法让孩子先热爱中华文化,准备学习中华汉字文化的环境,令孩子产生的自发学习汉字热情的上进情感,易于衔接小学的需要。所以,需要重整培育老师的方向及方式。
文章篇幅有限,方法与游戏就不一一尽录。适合幼儿的汉字游戏多不胜数,只要我们细心研究,综合各学科,再配合幼儿各发展阶段的需要,必能出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。